歡迎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近日,首都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榜單”發布,我所榮獲“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首都文明單位每3年評審一次,這是植保所繼2017年獲“首都文明單位”后,再次榮獲該項稱號。 近年來,植保所秉持“人才第一、學術為先、環境友好、氛圍融洽”的工作理念,堅持圍繞中心、銳意進取,全所事業持續快速良性發展。充分發揮黨總支政治核心作用,把文明創建融入黨的建設和研究所事業發展全局,精細化推動科學規范的現代院所治理服務體系,主動激活工青團婦組織的作用,創建所級報紙《植環苑》及廣播站《植言植語》,形成了“團結、互助、感恩、奉獻”的文化理念。打造了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歷豐富、業務能力較高的農業科技研發服務團隊,在服務首都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推動首都地區的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建設中成效顯著。 今后,植保所將珍惜榮譽、再接再厲,創新發展動力,增強責任擔當,培基鑄魂以促研究所事業健康發展,服務于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大局。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前身為1962年成立的植物保護研究室,為北京市屬公益一類科研事業單位。重點圍繞果樹、林業、蔬菜等農作物的病蟲草害發生規律與控制技術、綠色植保投入品的創制...
詳細近日,植物保護研究所破譯了重大果樹害蟲梨小食心蟲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揭示了該蟲適應更新世氣候變化的基因組演化特征,研究結果發表于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梨小食心蟲Grapholita molesta (Busck)是梨、桃等落葉果樹上的重大害蟲,幼蟲鉆蛀果實和新梢,造成嚴重為害,制約著水果產業的發展。團隊前期研究發現該蟲起源于我國西南地區,在更新世早期開始向外擴散,在我國經歷了第四紀復雜的氣候變化并形成了多個冰期避難所種群(Molecular Ecology,2015;BMC Evolutionary Biology,2018;Molecular Ecology,2021)。目前,該蟲已擴散至全球主要水果產區,成為世界性果樹害蟲。[詳細]
2021年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喬慧捷副研究員受應用昆蟲研究室王甦研究員邀請來所進行學術交流。喬慧捷博士做了題為:“科學哲學對生態學研究的指導”的精彩報告。報告首先從哲學的定義、主要代表人物,延伸出科學哲學發展歷史,回顧了經驗主義、試驗主義、實證主義、證偽主義等學派的觀點、代表性事件,重點圍繞生態位概念中的哲學思想進行了闡述,最后分享了著名科學家Irving Rothchild的座右銘作為結尾。
2021年9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李梅研究員應生防微生物研究室盧彩鴿副研究員邀請來我所開展學術交流。李梅研究員作了題為“木霉菌研究與應用”的學術報告,報告首先從木霉菌的分類學現狀、國內外木霉微生物農藥的研發現狀及產品登記情況展開介紹,接著重點圍繞其團隊二十余年來在木霉菌資源評價、作用機制及木霉菌產品開發相關研究方法、關鍵技術及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最后對其團隊與企業合作完成的,以“施倍健-哈茨木霉”為代表產品的生防產品大面積示范推廣情況做了精彩分享。報告中,李老師也穿插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經驗,使我所科研人員深刻體會到科研成果取得過程中“堅持、用心、合作”的重要性。
9月3日,電子科技大學劉建魁教授應邀與我所科研人員進行學術交流,做了題為“Using divergence times in fungal classification and a review on fossil fungi in Ascomycota”的學術報告。植病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全程參加了此次講座。劉建魁首先圍繞其研究方向——座囊菌綱介紹了該類群的研究意義、研究方法與研究進展,其團隊在座囊菌綱的分類學及系統發育學取得了顯著成果。此外他提出以演化時間作為真菌各分類單元的劃分尺度,并以座囊菌綱作為研究類群進行科學驗證,建立高階元真菌分類上的重要標準,從而促進分類系統的科學性和穩定性。交流過程中,劉老師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科研經驗,以組織國內外同行對大量真菌新物種進行描述的過程為例,說明了科研工作中合作的重要性,團隊成員明確分工,各司所長,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通過此次講座,各位老師及學生了解了真菌系統學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對真菌分類學與系統發育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開展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京ICP備16033287號-1